目前分類:佛教小故事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佛學小故事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1_W.jpg

宋人的筆記中記載過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

 

蘇軾(蘇東坡),才華洋溢,堪稱文壇上的奇葩,是個大才子,他有一個相知甚篤的方外之交「佛印禪師」,平時二人在佛學、文學上總不忘相互切磋。

 

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佔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但每次老是讓佛印禪師佔盡上風,蘇東坡心裡總覺不是滋味,所以百般用心,想讓佛印下不了台。

 

一天,兩人相對坐禪,蘇東坡一時心血來潮,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禪坐的姿勢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之後滿懷得意。

 

此時,佛印禪師反問蘇東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個甚麼?」

 

蘇東坡毫不考慮地回答:「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說聲:「阿彌陀佛!」

 

佛學小故事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3_W.jpg

 

蘇東坡回家後,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說:「今天總算佔了佛印禪師的上風。」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哥哥!你今天輸得最慘!因為佛印禪師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眾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全盡是污穢不淨,把六根清淨的佛印禪師,竟然看成牛糞,這不是輸得很慘嗎?」

 

蘇東坡手拈一拈鬍子,黯然地同意蘇小妹的看法。

 

蘇東坡是否能贏回來,全看他的心境了。

 

筆者感想:

 

佛看眾生各人均是佛,因為佛沒有分別心,只有平等心,心中不起分別,一律平等。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時都會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來衡量,評價,及看待事情,相信大家也聽過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句話 ,將自己的想法代入別人的想法,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測品行高尚的人。這個故事中的主角蘇東坡因為自己的胸襟細,所以他看佛印禪師也是以自己的標準,把佛印禪師看成一堆牛糞。相反,佛印禪師胸襟廣寬,他把蘇東坡看成一尊佛像,表示他對人的尊敬。

 

除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句話,我們平日處理人事和公事上,是不是也會有 「雙重標準」、「親疏有別」的情況? 對自己喜愛或友好的人與事,我們都會傾向認同,很難做到「幫理不幫親」,處處突顯「親疏有別」。

 

現今的人對儒家的「親疏有別」曲解成「厚此薄彼」,其實「親疏有別」的意思是從人倫出發,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所謂親疏有別不是依靠裙帶關係,也不是提拔跟自己親近的人;而是由親而疏,由近而遠,推己及人,兼善天下。

 

然而,在人際交往頻繁又複雜的今天,大多數人在待人接物方面都不免犯了一個通病;對於疏遠的外人總是客客氣氣,甚至百般忍讓,對於親近如家人者態度卻完全相反,正因為是「自家人」不必謙讓,反而不留情面。總之,將醜的本性〈可能是真實的個性與習氣〉不多加修飾的面對「家人」,然後以美的假象〈掩飾本性的虛情假意〉展示給「外人」。

 

恭聞H.H. 第三世多杰羌佛 «心動著境即是魔,隨緣分別則無定» 的法音,就清楚講了五十條我們經常犯的我執魔。希望大家和我一樣,好好修正這個 “分別心”,使我們的人生變得更自在! 

 

筆者 : 望秋

 

~*~*~*~*~*~*~*~*~*~*~*~*~

 

更多文章分享:       福慧行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
小筆點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inypoints
小筆點Blogspot    http://tinypoints.blogspot.com
小筆點Wordpress https://tinypoints.wordpress.com
小筆點痞客邦:       http://tinypoints.pixnet.net
小笔点新浪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tinypoints
小笔点微博:             我是小笔点
微信訂閱號 :            小笔点

qrcode.jpg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佛教 #學佛 #修行

文章標籤

tinypoi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觀音_W.jpg

 

有一年,天明寺裡來了好幾位進香的太太,當中最突出的就是先生在城市裡做官的李太太。他們專程跑到天明寺,是因為李太太在他們的一次聚會上說,自從她來天明寺拜佛後,她的先生這幾年每幾年就升一次官,李太太的話立即引發了大夥太太們的興趣,於是要求李太太組織一起來天明寺拜佛。


幾位太太打扮珠光寶器,在寺中燒香拜佛後,便在寺中閒逛,恰好碰上了智緣師父在佛堂中講故事,幾位太太隨便停在佛堂中聽故事,誰知道一下被智緣師父的故事所吸引,一動不動的站到故事結束。

 

故事結束後,他們便聚在智緣師父的面前,七嘴八舌的讚賞智緣師父的故事,說從來沒有聽過這樣讓人大開眼界的故事,其中還有位太太更是說,原本不喜歡天明寺,覺得天明寺地方太小,拜佛未必有效果,現在才覺得自己太低估了這間小寺。
  

幾個太太向智緣師父求教一些佛學知識,開始是請教讀那些經書比較適合他們,講著講著便講到平時帶什麼飾品比較好這個問題上。

 

其中有位太太洋洋得意的從身上拿出一塊非常精美的「玉觀音」,觀音雕刻非常精細,幾位太太輪流傳看觀音,個個驚歎不已,說是一塊好玉,那位太太有些得意的告訴師父,這塊玉觀音是她從緬甸買回來的,花了不少錢的。
 

師父聽了笑了笑,也從身上拿出一個玉觀音,對太太們說,這個玉觀音是寺裡「震寺之寶」,那位太太聽了眼紅,便問師父是否願意割愛,還開出了一個相當昂貴的價格。


師父笑了笑說,這個玉觀音轉讓是不可能的,但是若是想祈福的話,可以讓你們拜拜,師父把玉觀音放小香爐前,幾位太太立即上前焚香禱告。


這個玉觀音,其實是在某一年,有個賣玉器的小販在寺裡擺攤,結果臨走的時候送了師父一塊,應該是一塊不太名貴的玉石觀音。


等他們禱告結束後,師父笑著告訴他們,若論這個玉石觀音的價格,其實是遠遠及不上施主們的觀音。可是就拜佛而言,卻沒有和那些昂貴的觀音有什麼差別。


既然佩帶玉觀音的目的是為了求佛佑,就不必用金錢來衡量觀音的價值,你心中所想拜的是佛本身,並不是拜佛的價格。那位太太有些羞愧,點頭稱是。
 

玉觀音2_W.jpg

 

筆者感想:

其實日常生活中,也常有類似情況發生,我們看待一些或事,往往會重視他所擁有的地位和財富,而忽視他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和智慧就像幾位太太他們看到李先生這幾年升官發財,普遍人的心態認為他是因為得到這間寺廟的神靈保佑才能心想事成事事順境」。

 

對菩尊敬當然是應該的李先生能有如此順利,必然有其因果業報我們自己的心態也要純淨而不能只求菩庇佑自己就不停犯錯要好好看守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而不是羨那些不勞而獲的順境

 

筆者:望秋

 

~*~*~*~*~*~*~*~*~*~*~*~*~

更多文章分享:       福慧行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
小筆點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inypoints
小筆點Blogspot    http://tinypoints.blogspot.com
小筆點Wordpress https://tinypoints.wordpress.com
小筆點痞客邦:       http://tinypoints.pixnet.net
小笔点新浪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tinypoints
小笔点微博:             我是小笔点
微信訂閱號 :            小笔点

qrcode.jpg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佛教 #學佛 #修行

文章標籤

tinypoi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功德箱裡的錢_W.jpg

 

黃昏,寺廟裡靜悄悄的,香爐裡煙霧彌漫,僧人們正在吃晚飯。一個男人悄悄地溜進寺廟,來到功德箱前面。

白天,男人曾來過一次,他看到很多人往功德箱裡放錢。看看四周沒有人,男人便將功德箱放下,從裡面往外倒錢。在一邊兒,小沙彌和師父看了個一清二楚。

小沙彌說:師父,有人偷錢!

師父說:我知道。

小沙彌說:我們去把他抓住……”

師父說:不用。

小沙彌急了:師父,為什麼啊?他偷了我們的錢,他是小偷!

師父說:他不是小偷,那不是我們的錢……”

那怎麼不是我們的錢呢?⋯⋯ 小沙彌盯著師父。

師父說:那是人們放進去的錢,現在有人需要它,取出來,怎麼算是偷呢?

小沙彌聽了默默無語,他眼睜睜地看著男人將功德箱裡的錢取走。

等男人一走,小沙彌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裡面看了看,說:師父,裡面還有錢!

師父點點頭,說:他只是拿走了他需要的那一部分。如果他是小偷,還會留錢在裡面嗎? 小沙彌點了點頭。

 

功德箱裡的錢1_W.jpg

 

沒想到的是第二天黃昏,那個男人又趁著大家吃晚飯的時候溜進了寺廟,他來到功德箱前面,看看四周沒有人,又將功德箱放下取錢。這一次,小沙彌和師父依然看了個一清二楚。

小沙彌見了,說:師父,他是小偷,他又偷我們的錢了!

師父說: 人放錢,人取錢,人的錢人花,何為偷啊? 昨天他取走一部分,因為不夠,再取走一部分,有何不可?

小沙彌非常生氣,可不敢發作,只好眼睜睜看著男人取走功德箱裡的錢。

等男人一走,小沙彌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裡面看了看,發現裡面還有錢,心想男人總算不太壞,便作罷。

此後,男人再也沒有來寺廟。

 

功德箱裡的錢2_W.jpg

一年之後,男人再次踏進寺廟。男人來的時候不是黃昏,而是上午。

男人進了大殿,拜了佛,來到功德箱前面,他打開皮包,掏出厚厚一叠錢塞進了功德箱。旁邊的人都張大了嘴巴--這男人也太慷慨了。

小沙彌看到這一幕,忍不住走上前去,問男人為何這麼大方。男人提到了一年前的事,他說自己那時候走投無路,非常需要錢,看到功德箱裡的錢,就打起了歪主意,功德箱裡的錢讓他絕處逢生,現在他的日子好了,他就來加倍奉還。

小沙彌把這事告訴了師父, 師父說: 每個人都有困難的時候,只要我們給別人一條出路,別人就能走出困境,最終,我們也能得到加倍的回報。功德箱,那是人們的功德箱,也是我們的功德箱啊!

後來,這事傳開了,寺廟的住持便特地放了一個功德箱在寺廟門口,小沙彌專門負責管理這個功德箱。

每天,小沙彌都會往功德箱裡裝錢,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去取錢。

開始的時候,白天裝滿錢的功德箱,第二天一早就變少了,可是幾個月後,再也不用小和尚往功德箱裡裝錢了,每天早上,功德箱裡都是滿滿的一箱錢,小和尚不得不取出很多錢,否則,裡面就裝不下了。

那裡面的錢,有人加倍奉還的,也有人捐獻的。加倍奉還的人想感恩,捐獻的人想行善幫助他人。

 

功德箱裡的錢3_W.jpg

感想分享

小沙彌看到那個小偷去偷錢,沒有去了解他的背後動機,就認定小偷就是貪心,是壞人。相反,師父看在眼裡,用一顆慈悲的心去看事情,最後,小偷一年後,用感恩的心回來寺廟,將一叠錢放回功德箱內。

個人並不太認同這位師父的做法,當日看到該小偷的行為,應該上前查問原因,幫他解決,而不是助長他的行為,因為這是一個惡因的種子。雖然,這位小偷能有「感因的心」回來把錢雙倍或數倍奉還,但這已是一個錯因果的行為。

我們看事情,很多時候都會以自己的道德、教育背景或個人喜好來判斷一件事情的始末,甚至編成另一個故事。相信很多人也有這個經歷,原因何在? 因為大部份人都不敢或不肯向別人講出事實的真相,就是一個「面子」,這種不必要的「面子」有時會令人迷失本性,由善變惡,就像一個我們俗語說的「九個蓋十個煲」的道理,最終,就是一個「大話」接一個「大話」,不停的「編造」故事。

每個人也會面對不同的困難和問題,但如果我們在問題出現時,是否願意立即認錯或改正,還是選擇繼續? 這就是是否能夠真正「放下」,如果大家明白「放下」是把這個惡果中止,讓自己不要陷入這個因果網中,是否令自己內心更好過呢

道理易講,不易做,希望大家一同努力,放下不必要的面子,正視自己的過失。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筆者: 望秋

 

~*~*~*~*~*~*~*~*~*~*~*~*~

 

更多文章分享:       福慧行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
小筆點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inypoints
小筆點Blogspot          http://tinypoints.blogspot.com
小筆點Wordpress https://tinypoints.wordpress.com
小筆點痞客邦:       http://tinypoints.pixnet.net
小笔点新浪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tinypoints
小笔点微博:                   我是小笔点
微信訂閱號 :                  小笔点

qrcode.jpg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佛教 #學佛 #修行

文章標籤

tinypoi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_W.jpg

 

佛教中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鬼子母有一千個兒子,她最疼愛小兒子。

鬼子母愛吃小孩肉,常到人間抓小孩,活生生地當食物吃。人們受不了這種痛苦,紛紛向佛教求教。佛陀於是通過神變,將鬼子母的小兒子捉來,扣在自己的缽里。

鬼子母回來發現小兒子失蹤了,特別著急,不吃、不喝、不睡,上天入地到處找,整整找了七天,也沒有找到。後來,她聽說佛陀無所不知,就到佛陀那裡去哭訴。

佛若說:「你有一千個兒子,才丟了一個就這樣難過。別的百姓只有兩三個孩子,甚至是獨生子,卻被你吃掉了。你想想人家的心情,是不是比你更痛苦?

聽到這番話,鬼子母當下醒悟,在佛陀面前懺悔道:「我錯了,只要能讓我找到小兒子,我再也不吃別人的孩子了。」佛陀便把她的小兒子從缽里放出來,還給了她。

眾生避苦求樂之心皆同,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希望每個人在為人處事時,不求以心換心,但求將心比心。

故事轉載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065.htm

 

感想分享: 

你想怎麼樣對待別人,就應先換位思考,看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自己也不願接受,那就立即停止,不論語言還是行為,都不要強加於人。

從前,子貢問孔子:「一生中若奉行一個法,該是什麼?」孔子便傳授一個「恕」字,告訴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自己不願接受的,千萬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因為別人也照樣不願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_W.jpg

相信大家也聽過「孔融讓梨」這個成語故事,大概是說,孔融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梨,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梨,而當時只有四歲的孔融就挑了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一個教育題材。

記得自己在小學年代,由於當時物資不是十分富裕,很多人也會習慣把一些舊衣物轉送他人。有一天,我和一位好朋友正在大掃除,我準備把一些不是「太光鮮」的衣物送贈他人,我的好朋友便對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也不能接受的衣物,為何還要送給別人?意思是,如果真的要送別人,就要把自己也認為好的東西送人。 這句話一直在我心,對我日後待人接物方面也有一些正面的想法。

當我看到 一些人在公眾場所,隨處扔掉垃圾或者不愛護公物,此時,腦海中大會出現一句話: 「你是否也會在家中也會隨處扔掉垃圾? 」,這正正是反映我們待人接物的心態。

當自己遇到迷惑時,不妨反問自己一句: 「佛菩薩會否這樣對待眾生? 」,答案如果是不會的話,這代表我們也不應該這樣做。如果我們能夠做到「身、口、意」三業跟佛菩薩無異無別,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啊!

筆者: 望秋

~*~*~*~*~*~*~*~*~*~*~*~*~

更多文章分享:            福慧行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
小筆點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inypoints
小筆點Blogspot http://tinypoints.blogspot.com
小筆點Wordpress      https://tinypoints.wordpress.com
小筆點痞客邦:            http://tinypoints.pixnet.net
小笔点新浪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tinypoints
小笔点微博:                   我是小笔点
微信訂閱號 :          小笔点

qrcode.jpg

文章標籤

tinypoi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午後的禪堂,首座和尚正在打坐, 一個小和尚卻躺在禪凳上睡覺,還發出呼呼的鼾聲。
 
這時,老方丈推門走入禪堂。小和尚聽見聲響,微微睜眼瞟了一下,翻個身繼續睡。首座和尚則目不斜視,打坐用功。 “啪!”只見老和尚舉起香板,重重打下去! 香板落在首座和尚的肩頭。
 
首座和尚大為不解,忍不住詢問:“師父,我在打坐,他在睡覺,為何您不打他,卻來打我?” 方丈不由分說,又是一大板子: “打的就是你!人家睡覺都在用功, 你卻坐在這裏打妄想!”
 
“啪!”如果這一板子打在你身上,你會作何感想呢?
 
故事來自: 壹微百應
 

10.1_別讓修行麻醉了我們2_w.jpg

 
感想分享: 
 
修行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當我們日復一日做著修行的功課時, 是否已慢慢被修行的形式所麻醉, 而忘記了修行的本義?
 
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 或者已麻木了? 正如我們如果每天都使用同一支香水,久而久之,自己的嗅覺幾乎沒法分辨這種香味,但旁邊的人卻聞得一清二楚。
 
我們的而且確學了很多佛學知識和法義,也能把很多道理說得頭頭是道,有的更能持誦或熟讀不同的經文和咒語,甚至長期素食及禪修,大家都認為自己很努力修行,自我感覺良好。
 
殊不知,我們把修行變成了一種新的習氣。H.H.第三世多杰羌佛經常在法音內提到,我們這邊廂在做功課,一放下法本,那邊廂就和人爭辯是非。反問自己,我們經常把道理掛在口邊,但遇到事情還是著急上火,半點虧也不肯吃,“本性畢露”,甚至還以“修行人”的身份去教訓、 數落別人。 以為自己在“修行”,在“精進”,這個是真的修行嗎? 
 

10.1_別讓修行麻醉了我們_w.jpg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法音上曾經提到,事情發生了,我們是否第一時間會反省問題是自己,還是把責任推給別人? 事實上,我們大部份也過不了修忍辱這個關,會推卸對方身上,可能是為了個人的面子,尊嚴,階級等等,要讓步,認錯是跟我們要了生脫死一樣 --- 難以上青天。
 
「菩薩畏因,凡夫怕果」,如果我們要真正修行,就要有一顆畏因的心,而不是怕果的心態,要時刻保持醒覺,一日三審。我們撫心自問,修行為了什麼? 人生無常,是否要再假修行? 還是重新學習,保持學佛如初心,通過修心外化為言行, 點點滴滴種在心田,大家一起腳踏實地去修行吧!
 
筆者: 望秋
 
以上文章是轉載/引用自「福慧行」官網原創文庫,版權為「福慧慈善基金」所有。原文鏈接如下: 
微信: 福慧行智 (WeChat ID: Cultivation888) 
 
 
~*~*~*~*~*~*~*~*~*~*~*~*~
 
更多文章分享: 福慧行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
小筆點Blogspot: http://tinypoints.blogspot.com
小筆點痞客邦: http://tinypoints.pixnet.net
小笔点新浪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tinypoints
小笔点微博: 我是小笔点
微信訂閱號 : 小笔点

qrcode.jpg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佛教 #學佛 #修行
文章標籤

tinypoi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24 三車和尚 2.jpg

 
前言: 「三車和尚」的故事,是描述玄奘大師度其愛徒(窺基大師)的因緣與經過,且更是流傳千古的中國佛教故事,甚至近來還拍攝成電視劇。
 
三車和尚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他是唐朝太宗時代的一個修行者,是唐玄奘法師的高足,中國佛教唯識法相宗的二祖,法號上窺下基,談到窺基大師,他可是頂頂有名,大概是中國佛教使上第一位代表皇帝出家的和尚。所以,要介紹窺基法師,得從玄奘法師談起。
 
想當年,玄奘法師少年出家,志求菩提,在西遊記的稗官野史上說玄奘法師是狀元之子,剛出世即遭大難,蒙金山寺老和尚收留,出家為沙彌僧,後來由觀世音菩薩選定為取經人,赴印度取經云云,此姑且不論,留待以後再介紹。
 
實際上,玄奘法師當年是自己發下宏願,要光大佛的教法,但是因為當時印度東傳至中國的佛經只是少部分而已,因此法師立下大願,要為佛法盡一份心力。
 
他 認為:既然佛法是從印度傳來,如果親自到印度去學習,一定可以了解真正的佛法是什麼,也可以將還未傳入中土的佛經拿回來,介紹給中土的佛教徒,所以他就立 誓前往印度取經。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他的道友時,很多人勸他不要去,因為路途太遠,也太危險了。玄奘法師不為所動,當他要首途出發時,同寺道友問他何時回 來,玄奘法師的回答是:寺前楊柳枝朝東時,我即歸矣!
 
(這是有如荊軻刺秦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味道。因為他們寺前的楊柳枝天生朝西。)
 
於是玄奘法師一行人就出發了。沿途餐風露宿,好不辛苦,中途同伴病的病,死的死,走不到半途,就剩下沒幾個人了,還有一些半途而廢的,只有少數幾個和玄奘法師一起堅持到底。
 
當玄奘法師越過蔥嶺(中印邊界),那是現在的喀什米爾高原,群山高聳入天際,個個皆白頭。他突然發現遠處有一座小山,山頂是黑色的,這很奇怪吧?
 
玄 奘法師就好奇的走過去,想探一探究竟。當他走到小山腳下時,發現黝黑黑的像繩子一樣的東西。他一看,更好奇了,因為那好像是人髮,人的頭髮有那麼粗的嗎? 他繼續向上走,到達山頂時,他發現黑色的部分還有微溫。於是,法師知道了:這是一個入定的修道者,但是,身軀怎麼這麼高大???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法師就開始挖掘,他小心翼翼的把這個"大個兒"頭部周圍的冰雪塵土清理乾淨,最後整理到肩部時,玄奘法師站在大個兒的肩膀上,身高剛好到大個兒的耳朵的一半。接著,他按照規矩,拿起引磬敲著:叮~~~叮~~~叮。
 
過了一會兒,大個兒終於出定了。當他張開眼睛,搖動身體時,身上的塵垢冰雪掉落的聲音,如同山崩一般,轟隆轟隆的,好不嚇人喔!
 
大個兒左右張望,說:誰叫我丫?
 
玄奘答:是我啦!
 
大個兒:你是誰?你在哪裡?
 
玄奘:我是東土大唐的人,現在要到身毒(印度古名)留學取經。我現在站在你左邊的肩膀上。你又是誰啊?怎麼這麼高大?你在這兒幹什麼啊?
 
大個兒說:我是前一個佛(迦葉佛)的末法時代的人,因為已經沒有佛法了,我自己修道證得阿羅漢果,但是沒有佛的印可,所以我在這裡入定,要等釋迦牟尼佛來幫我印證。
 
玄奘說:哎啊!釋迦牟尼佛來過了,又涅盤走了啊!
 
大個兒一聽非常失望的說:那我再入定等彌勒佛好了。
 
說完眼睛一閉,就要入定去也!
 
玄奘說:且慢,你在這裡入定,如果彌勒佛來了你又錯過,那怎麼辦?我看這樣好了,現在釋迦牟尼佛剛走一千多年,是像法時期,佛經佛法還在,我就是要去留學取經的。乾脆你到中國去投胎,等我留學取經回來的時候,我來教你。你覺得怎麼樣啊?
 
大個兒想了想,說:好啊!但是我不知道中國在哪裡啊?
 
玄奘說:你就向東邊太陽升起的方向一直走過去,就會看到長安城,你就到城裡最大的房子裡去投胎。
 
大個兒說:喔,那我知道了,再見!
 
話說那個阿羅漢聽從玄奘法師的建議,真的就直奔東土而去投胎轉世了,至於投胎到哪裡,且待老漢慢慢說來。
 
實際上,三藏法師是要他投胎成為唐太宗的兒子,等他學成歸國,再度他出家,想要效法印度悉達多太子的因緣,塑造一個再世佛陀。至於能否如願,且待下面分曉。
 
當下,玄奘法師繼續前行,經過千辛萬苦,終於進入印度國境。當時印度佛法自世尊滅度後,基本上分為性相二宗。其中法相宗初為彌勒菩薩所造之論(瑜伽師地論) 立宗,後有無著世親二菩薩廣傳此宗,再次為護法菩薩,後有戒賢論師。此五者合稱天竺五大論師。(何謂法相宗待以後有機緣再介紹)
 
當玄奘到達印度之前,戒賢論師在90幾歲時本來要入滅,但文殊菩薩現身阻止,要他留形住世等中土的有緣人到來,傳法後才准他離開。玄奘法師去見戒賢論師時,戒賢已經將近一百二十歲了。他高興得流下眼淚,說:我等你好久,你終於來了!於是玄奘法師就從戒賢論師學唯識法相,並且深得意趣,後來回歸中土,廣傳此宗,是為中土唯識法相宗初祖。
 
玄奘法師在印度前後約停留了十八九年,當他回歸中土那一年,其道友發現寺前楊柳枝朝東,因此大家盛傳玄奘法師即將回來了。於是大家都翹首期盼著。當他接近長安城那真是轟動,連唐太宗都知道了,並且以帝王之尊,親自郊迎,由此可見唐太宗禮賢下士之心,他之所以能成就那麼大的功業是其來有自啊。
 
當玄奘回國後,太宗經常召見,有一次玄奘記起了叫阿羅漢投胎之事, 他就問:皇上,您在19年前某月某日有否得一皇子?
 
太宗說:怎麼問這個?玄奘當下把阿羅漢投胎之事說了。
 
唐太宗說:我回去查查看。
 
又隔了幾天,玄奘又蒙召見,他立刻問皇上查詢的結果如何。
 
唐太宗回答說:沒有耶!
 
玄奘法師覺得很奇怪,難道投錯地方了嗎?於是他請唐太宗幫忙尋找,而唐太宗也非常爽快的答應了。
 
他下令長安城人口普查,凡是19歲的青年一律造冊呈報。並且召集供玄奘法師認人。而玄奘法師一下子就在許多19歲的青年中認出了那個大個子。一查之下,這個青年竟是大臣尉遲敬德(恭)胞兄之子。
 
玄奘法師就向唐太宗 報告此事。當然,玄奘法師就要求這個尉遲公子出家,但是,得到的回答是:不要!因為他投胎為人,雖然前世修得阿羅漢果,經入胎,處胎,出胎三個階段也已經迷失,忘了前生的志業。(所以民間流傳投胎前要喝孟婆湯,讓你忘記前生之事。)
 
玄奘法師向唐太宗報告這個狀況,於是唐太宗就下詔給尉遲公,大意是他對學佛修行非常有心,但是因為貴為皇上,必須以天下蒼生為重,因為聽說尉遲公的姪子英敏絕倫,故要求其代表皇帝出家云云。這下子尉遲公子就推辭不得也。
然而,他還是要故意刁難抗拒。於是他就要求說:從小早已熟讀諸子百家,如果要他出家,不得禁止他閱讀的權利。(教內規定出家眾只能閱讀佛教經典,此乃為使修行人專心致志。)
 
唐太宗問玄奘說:可以嗎?玄奘說:方便行事,可也!這下子慰遲公子沒輒啦!
 
但是,他還是不放棄抗拒,就說:我自出生以來,就已經習慣於有奴婢侍候,如果要我出家,這種待遇不得廢除。
 
唐太宗又問玄奘說:可以嗎?
 
玄奘法師說:既然代表皇上出家,可以從權。
 
尉遲公子這下無可推辭,但是,他仍然繼續刁難,他再要求說:我自出生以來,已經習慣吃大魚大肉,而且酒量也不錯,如果要我出家,不能禁止我吃肉喝酒。
 
這下子,連唐太宗也覺得為難,他疑惑的問玄奘法師說:這個可以嗎?
 
玄奘法師為了接引這個阿羅漢(他不知道前生之事),覺得還是先答應了,讓他出家,出家學佛後,前生因緣一續,就好辦事,所以玄奘就咬牙答應了這個要求。
 
因此之故,尉遲公子就不能夠再抗拒出家之事,他出家皈依後,法號上窺下基。從玄奘法師學因明,紹傳唯識法相,是為中土法相宗二祖。而由於出家時的因緣,人稱三車法師。三車者,書籍一車,奴婢一車,酒肉一車也。
 
上文提到窺基法師的出家因緣,因為他代表皇帝出家,所以在唐代是非常著名的一個法師,可謂動見觀瞻。而因此之故,被稱為三車和尚。
 
在當時的社會,只有第一流的人才,才出家學佛,要出家還要有官方的度牒。當時由於印刷尚不發達,經書都是手抄本,數量很少,能夠接觸到經書的除了王公貴族, 就是高級知識分子,而這些人在唐太宗的科舉制度下,也大部分是朝廷的官員。不像目前,好像學佛的都是逃避挫折,或者經商失敗,或者情場失意,不一而足。當然這種現象近年已大有改善了。這是題外話,暫且放到一邊。
 
由於窺基法師名氣太大,又是代表皇帝出家,當然人人尊敬。但是,卻有一個法師看不起他,這個法師是誰?就是道宣律師。道宣是法號,律師並不是現代的律師。此律師非彼律師也。唐朝時候佛教盛行,修行的法門也很多,有禪宗,淨土,律宗等等。淨土法門主張念佛,死後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禪宗主張明心見性,開悟成佛。而律宗主張以戒律為師,嚴格遵守佛陀的教誡,依次第而修。
 
道宣法師就是主張以戒為師的。而且他守戒清淨,自我要求甚為嚴格,自己搭茅棚在終南山上苦修。其精進之心,連天人都感動,甚至為他送食。可謂已修到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步了。
 
由於道宣法師嚴格遵守戒律,在唐代也是一個非常出名的大法師,也非常受人尊崇。他打骨子裡就瞧不起窺基法師,總想找個機會羞辱羞辱他。
 
於是他就寫了一封信給窺基法師,大意是說久仰盛名無緣一見,本擬親自上門請益,無奈目前在山上苦修,不方便下山云云。
 
窺基法師收到信以後,就很客氣的回信,並且說不敢承當道宣法師親自上門,最近剛好有空,謹定於某月某日親上終南山拜訪云云。
 
到了約定的日子,窺基法師一如往常,三車五從,浩浩蕩蕩的出發上終南山。但到了中南山腳下,道路不方便車行,他就叫隨從在山腳下等他,自己一個人上山去也! 等他上了山,道宣法師早在茅棚前恭迎,免不了的相互客套一番。賓主坐定,喝茶聊天也。
 
這時已近中午,道宣心想:等一下你就知道了,天人送來的外膾耶!讓你嚐嚐滋味,知道真正修行是怎麼一回事。但是,左等右等,中餐竟然沒有送到,眼看時間已經超過午時,他只好跟窺基法師連聲抱歉,只好大家一起餓肚子囉。(道宣厲遵佛制,日中一餐,過午不食。)而窺基法師也不以為意。於是兩人聊天喝茶,不覺日之將暮。於是道宣大力留客,請窺基法師留宿一晚,(他要窺基享受一下苦行的樂趣,睡一睡茅棚看滋味如何)窺基法師也在盛情難卻之下留了下來。
 
當晚,道宣法師一如往昔整晚打坐,不倒單,脅不至席。而窺基法師呢?卻是翻來覆去,而且酣聲如雷。道宣被他吵了一整晚,他心想:這還像出家人嗎?明天一定要好好的數落他一頓。
 
依照出家人的禮儀,行住坐臥都有規矩的。常言道: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像窺基大師這樣睡姿的出家人大概很少了。
 
第二天一早起來,道宣就開始數落窺基的不是,說他睡沒有睡相,不守規矩,而且酣聲如雷,害他整晚不得休息。
 
窺基法師說:昨晚吵得人家不得安眠的,不知道是誰哩!昨天晚上有一個人在打坐,半夜有隻蝨子咬了他一口,這個人很生氣的抓起蝨子,想要捏死牠,但是一想--不能殺生,於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把蝨子往地上一丟,那隻蝨子不幸摔斷了一條腿,整晚哀哀叫,害我不得安眠。
 
道宣法師一聽,臉都綠了,因為昨天晚上真的有一隻蝨子咬他,被他丟到地上。。。。,他不是在睡覺嗎?而且睡得打鼾,怎麼知道的?
 
終於,窺基法師告辭下山,而這時午時又至,送外膾的天女也來了。道宣法師一看到天女,很生氣的說:妳是故意拆我的台嗎?昨天我有客人你為什麼沒送來啊?
 
天女一臉無辜的回答說:我昨天也有送來啊!但是到了這裡,你這個終南山整個被五彩祥雲籠罩,而且四方有四大天王守護著,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天女,進不來啊!到底昨天在這裡的是什麼客人啊?
 
道宣法師一聽,啞口無言也!
 
~*~*~*~*~*~*~*~*~*~*~*~*~
 
更多文章分享: 福慧行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
小筆點Blogspot: http://tinypoints.blogspot.com
小笔点新浪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tinypoints
小笔点微博: 我是小笔点
微信訂閱號 : 小笔点

qrcode.jpg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佛教 #學佛 #修行

 

文章標籤

tinypoi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9.17【真的會有因果報應嗎 】2.jpg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時,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於二十歲時領兵將父王罷黜,並且殺死了兄長祇陀太子,自立為王。
 
有一惡臣名為耶利,告訴琉璃王說:「大王,當初您身為皇子,到迦毘羅衛國學習,曾受到釋迦族人的辱罵。那時,大王曾發誓說:『若當上國王,必報此仇!』現在我們兵強馬壯,正是報仇的時候。」於是琉璃王在惡臣的佞言鼓勵下,便帶兵攻伐迦毘羅衛國。
 
佛陀聽到消息後,雖然知道這是迦毘羅衛國人民共業的果報成熟,但為了祖國人民,他還是想要克盡心力。於是佛陀獨自來到琉璃王軍隊必經的路上等待,並且刻意在路邊一棵枯樹下靜坐。琉璃王遠遠地就看見佛陀,心中雖然百般不願,還是勉強下車頂禮佛陀。
 
琉璃王問道:「佛陀!這前方不遠處就有枝葉繁茂的大樹可以為您遮陽蔽日,為何您要選擇在這棵枯樹下打坐呢?」佛陀回答:「你說的沒錯,但是親族之蔭,更勝餘蔭。」琉璃王聽出佛陀的絃外之音,深受感動,心想:「以前國與國爭,只要遇到沙門就會退兵,何況今日是遇到佛陀。」琉璃王因而帶兵回國。
 
就這樣連續三次,只要琉璃王準備帶兵攻打迦毘羅衛國時,途中一定會遇到佛陀端坐在枯樹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但是到了第四度出兵時,佛陀知道釋迦族共業的果報是無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他對迦毘羅衛國的人因不懂得懺悔覺悟而招感今日的劫難,深表惋惜與憐憫。
 
號稱神通第一的佛弟子摩訶目犍連尊者,聽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毘羅衛國,憐憫那些即將受害的人,於是用他的神力將五百個他的親族置於碗中,希望他們可以避過這一劫。 
 
但屠城后,一看碗中五百人全化為血水,於是目犍連問佛陀是何原因,佛陀告訴他「神通不敵業力」,並說了這件屠城事件的原委。眾生有七件事是無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毘羅衛國的苦難,他們還是無法逃脫過去所種下的罪業。」
 
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久遠以前,有一個村落,村中有個大池塘,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魚。一天,村裡人決定將池中的魚撈盡吃掉,所以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於池邊捕捉。有一個小孩,本性善良,雖不吃肉,但見到活蹦亂跳的魚兒,便頑皮地拿著棒子敲了魚頭三下。當時的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他所帶領的軍隊就是當時的魚群,當時的村人就是現在的釋迦族人,而當時好玩的孩子就是佛陀的前世,雖未吃魚,卻也因敲魚頭的果報而頭痛三天。」
 
筆者感想: 
佛學《三世因果經》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就是說,一個人在前世種什麼因,今生就得什麼果,今生種什麼因,來世就得什麼果。《三世因果經》中關於因果循環報應講得很詳細,你做了一件善事,就得一個好的報應,你做了一件壞事情,就有一個凶的報應。我們可以看到,在實際生活中,凡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人,都很自覺的做行善積德之事。凡是不相信因果報應的人,常幹損人利己的事。這是一條規律。
 
有些人會問,前世做的事情,我都忘記了,要在今生去受,不是有點「無辜」嗎? 試想想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也會感召頭痛三天,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要知道因果不昧,沒有人或聖者有特權,一律要接受因果的報應,若不受想受果報,除非己莫為,畢竟因果是平等的,為善則善報,為惡則惡報,如影隨形,絲毫不爽! 
 
為什麼有的人會認為,行善積德的人沒得到福報,幹壞事的人沒得到惡報?究竟原因,他們不懂得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和因果循環報應的道理。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其因果關係。雖然有的人做了不少好事,但好事還不能完全抵消上一世的罪業。就好比一個負債較多的人,盡管他每天都努力掙錢,卻並不能很快過上好日子。而有的人幹了壞事沒有得到惡報,就是上世做的好事較多,像銀行存的款一樣,還未用完,故有逍遙一時。
 
筆者:望秋
 
【聲明:以上內容是筆者恭讀/恭聞了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義/說法後的感想分享,最終以原文法義和法音為準】
 
~*~*~*~*~*~*~*~*~*~*~*~*~
 
更多文章分享: 福慧行
小筆點Blogspot: http://tinypoints.blogspot.com
小筆點痞客邦: http://tinypoints.pixnet.net
小笔点新浪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tinypoints
小笔点微博: 我是小笔点
微信訂閱號 : 小笔点
qrcode.jpg
文章標籤

tinypoi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09.10【貪字得個貧 - 貝殼的承諾】2.JPG
 
某個男人多年以來一直在拜神,有一天神現身在他面前允諾實現他的願望。
他只要求一件事。他說:「給我一樣東西——那是我膜拜你的原因所在——某樣能夠實現我所有希望的東西——無論我要求任何東西都會立即實現。」
 
神給他一個貝殼,一個美麗的貝殼,他說:「你對這個貝殼要求的任何東西都將會立即地、即刻地實現。」
 
男人試了——的確是如此。他欣喜若狂。
 
當男人要求一個皇宮時,立刻就有皇官。當男人要求美女時,立刻就有美女,當男人要求美食,立刻就會美食。自從那天起他開始活得極盡之豪華舒適。
 
但有一天開始每一件事都走樣了。有一天來了一個修行人,一個四處流浪的和尚投宿在這個人的地方。這個流浪的和尚對他說:「我聽說過你的秘密,但那其實不算什麼。我拜神的時間比你更長,你是一個在家人,而我是一個和尚——她當然會對我比較慷慨。她也給我一個大貝殼。看看這個貝殼,這是你的貝殼的兩倍大。」
 
它的確是。和尚說:「無論你要求任何東西,這個貝殼都會給你兩份。如果你要求一個皇宮,它會為你造出兩個皇宮。它總是會給你兩份。」
 
人類的貪婪如是,這個人變得如此之貪婪。一個貝殼就已足夠,他可以要求兩次或三次,那沒有問題。但一個貪婪的人是盲目的——貪婪是盲目的。他被沖昏頭了。
 
男人告訴和尚:「你是一個和尚,你已經棄絕這個世界,把你的貝殼給我,而你可以擁有我的貝殼。以你的需求而言那個貝殼就足夠了。我是一個在家人,我需要的比較多。」
 
所以他們交換貝殼。清晨一大早,在沐浴淨身後,這個人向貝殼膜拜並要求給他十萬元。貝殼說:「為什麼要十萬元?我可以給你二十萬元!」
 
男人喜出望外。他說:「好,給我二十萬元。」
 
貝殼說:「為什麼要二十萬元?我可以給你四十萬元。」
 
男人說覺得有點困惑了:「好,給我四十萬元。」
 
貝殼說:「我會給你八十萬元。」
 
它一直在這樣說——但卻給不出任何東西!承諾又承諾……無論他要求任何東西,貝殼都會承諾給他兩倍… 如是者,最後這個男人一直沒有拿任何東西。
 
2016.09.10【貪字得個貧 - 貝殼的承諾】1.jpg
 
筆者感想: 
「得一想二,可能是天性;得二想三,可能是進取;得十想百,仍不懂感恩的時候,可能是太過貪心。」我們做人很多時就是不懂知足。有了錢,便想要更多的錢;有了衣服,便想要更漂亮的衣服;有了成就,便想更上一層樓。這種想要更多的心態來自我們的貪婪。知足才是治療貪心的良藥,才可常樂。
 
俗話有句話「貪字得個貧」,貪與貧只是差一點而已,貪是貧的因,貧是貪的果,那怕只有一次,也會讓人走上不歸路。人生有太多的煩惱與痛苦,尤其是在急功近利的商業環境中,處處都有著不同的誘惑與陷阱,只要心存貪念,就有機會把自己弄得身敗名裂,甚至傾家盪產。當你開啟貪心這扇後門,緊接而來是一連串的惡果和煩惱,陷入一輩子不可自拔的災難裡。
 
「貪、瞋、癡、慢、疑」這五毒中貪是排首位,我們每個人對自己所喜愛的事情,都有一個 “貪愛”的心,是乎程度和貪的對象有所不同,有人貪財,有人貪愛,有人貪睡,有人貪色,各人有各人的貪。由今天起,我們努力捨棄慳貪,斷除貪念,在修行上來個大躍進。
 
筆者:望秋
 
更多文章分享:福慧行
文章標籤

tinypoi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盲龜浮木】.jpg

 

摘自《雜阿含經•卷十五》,關於盲龜的故事:

過去,佛曾在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弘法。一日,佛陀開示大眾:「譬如大地皆成大海,有一隻壽命長達無量劫的盲龜,每百年才能從海中探出頭來一次。而大海中有一根浮木,上頭有一個孔洞;它浮在海上,隨著風四處漂流。盲龜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經是機會渺茫,更何況還要由浮木的孔洞探頭而出,你們覺得可能嗎?」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盲龜不太可能遇到浮木的孔洞,因為牠百年才出水一次,如果牠在海的東方伸出頭,而浮木可能正隨風漂到海的西方、南方或北方的任何一個地方,所以盲龜要遇到浮木是十分困難的。」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盲龜和浮木雖然不易相遇,但還是有可能會遇到。愚癡凡夫因為不行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能依真實之理而行,輾轉互相殺害,強者欺陵弱者,造作無量惡業。在人、阿修羅、畜生、地獄、餓鬼五趣漂流,輪回不息,所以眾生想要暫得人身,更難於盲龜值遇浮木,可見能得人身是多麼珍貴之事。諸位既得人身且值遇佛法出家修行,於四聖諦尚未契悟者,當勤修各種方便法門,起希求增勝上進之心,修學無間道,趣向解脫。」諸比丘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筆者感想: 
真的啊!眾生因為被貪、瞋、癡、慢、疑這五毒污染了清淨的本來面目,蒙蔽了心眼,往往犯下無明惡業,而導致墮入生死輪回當中受苦,多麼可憐啊!見就像盲龜在愛河欲海之中漂流輪轉。不知能擁有人身已是千載難逢之因緣,更何況還能得遇佛法與大善知識,這比盲龜每百年浮出海面,能嵌入浮木孔中更加稀有難得。因此,若今生能得人身、聽聞佛法,要珍惜此殊勝難得的因緣,精進行道早求解脫,方不負此生勝緣。

恭聞 H.H.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說法中,每次也苦口婆心地提醒我們這些凡夫,「百千萬劫難遭遇」,生命無常短促,不要以為時間還有很多,時間是不會等人的,今生能遇到正法,所以必須在有限的生命和時間裡,好好努力修行,依教奉行,要知道「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莫要空過難得的人身和人生啊!

筆者: 椰子原

【聲明:以上內容是筆者恭讀/恭聞了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義/說法後的感想分享,最終以原文法義和法音為准】

更多文章分享:
福慧行

 
 
文章標籤

tinypoi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跑到釋迦牟尼佛面前哭訴: 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

佛陀: “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

一個人: 可我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呀!

佛陀:  “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

  • 和顏施,就是用微笑與別人相處;
  • 言施,就是要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讚的話、謙讓的話、溫柔的話;
  • 心施,就是要敞開心扉,對別人誠懇;
  • 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
  • 身施,就是以行動去幫助別人;
  • 座施,就是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老弱婦孺;
  • 房施,就是將自己有空下來的房子提供出來,供別人來休息。

如果你有了這七種習慣,好運會隨之而來的。

佛教小故事_真心.jpg

 

筆者感想:

在幼稚園讀書時老師會教育我們在車上要讓座他人,對其他人要經常說多謝參與多些身體力行的義工工作所以我們經常會有賣旗和探訪的活動可是人在了,出來社會工作後生活忙忙碌碌,小時候學到的待人以禮等基本禮物也被時間的洗禮很多時也忘記了在恭聞H.H.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說法時經常都會提到修行修行並非要幹一個大項目,而時一點一滴的小至一個微笑,一句簡單的鼓說法就是我們的修行這已經是一份布施

更多文章分享:福慧行

文章標籤

tinypoi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修行與運動2.jpg.jpg

 

我是一位學佛新丁,接觸了佛教後,發現了每天的自我修行,跟運動都是有關連的,此話何解?

 

多個月前,朋友告訴我做一個簡單的運動,只要提手四下,然後放低,第五下蹲低再起,雖然只是很容易的動作,但要重複很多次,每天做半小時或以上,才會有效。我起初抱著猜擬的心在想:這個像老人家的手部運動,會有效嗎?

 

學佛修行與運動.jpg

 

我持續做了數星期,發覺真的有成效!果然身體狀況好了很多:

(一) 這運動,能強健體魄,特別令雙腿有力,步履穩健。

(二) 運動後,令我腦筋靈活,感覺年輕,更有自信。

(三) 運動後,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所帶來的壓力,令我更自在。

(四) 這運動,我深信能減低患上很多嚴重疾病的風險,令我感覺無憂。

 

總之就是好處多多,非常多謝這位朋友的介紹。在此引伸至學佛上的修行,我相信,每天唸經,每天修正自己的行為,日日持而繼之,種好因,必結好果。住世佛陀講經令我警覺因果之理, 知道自己將來應走的路。 深信亦可令我找回自我,自信, 減去壓力, 對未來無憂,過一個自在的人生。

 

往後的日子,我會多上佛堂聽經,學習佛法!

 

筆者: 光明路

 

更多文章分享:福慧行

 

文章標籤

tinypoi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五十兩黃金,送到寺院給無相禪師,說是要捐助佛堂。無相禪師收下後,就忙著做別的事去了,信徒看了,對此非常不滿。因為在當時,五十兩黃金是一筆相當大的數目,給平常人用大概能過好幾年,而禪師拿到這筆巨款,竟連一個「謝」字也沒有。於是這個信徒就緊跟在無相禪師的後面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裏裝的是五十兩黃金。」

 

佛教小故事_布施.jpg

 

無相禪師漫不經心地應道:「你已經說過了,我也知道了。」

 

看到無相禪師並沒有停下腳步,信徒提高嗓門道:「喂,師父,我今天捐的是五十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呀! 難道你連個謝字都不肯講嗎?」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佛像前停下:「你怎麼這樣嘮叨呢?你捐錢給佛祖,為什麼要我給你道謝? 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將功德當成是一種買賣,我如果代替佛祖向你道一聲謝謝,那就要請你把謝謝帶回去了,從此你就與佛祖銀貨兩訖了!你說可不可以呢?」

 

信徒聽著就立在那裏,再也不敢說了。

 

筆者感想:

 

布施不是做買賣,如果帶著貪圖回報的不淨心態,那就不算是「真布施」。但當你發自內心布施於人時,你的布施才會有最大的功德,更有可能得到你意想不到的回報。布施不在於多少,而是看你是否有真心做好事? 是否真心為他人解決困難? 只要你有一顆真心,哪怕只是一句讚美的話都會有莫大的功德。

 

佛教小故事_善心.jpg

 

其實布施主要分為幾大類:

1. 財布施:分外財與內財。身外之物叫外財,如財產、金銀珠寶等。內財是我們的身體,包括用我們的勞力替別人服務及用我們的智慧替別人籌劃、解決問題等。

 

2.  法布施:法布施的範圍非常廣,包括是講教學,很熱心認真地教導人。例如:我會燒菜,你不會,我教你燒菜,也叫法布施。凡是我們自己會的,別人想學,我們應當熱心幫助他,不要吝嗇;不要怕別人學會之後比自己更強,自己就完了,其實不然,果報功德不可思議。由於H.H. 第三世多杰羌佛已公布不收供養(),所以大家可以多從法布施方面著手,多與別人一同分享教學,好好修行,一樣可以用來供養佛陀。

 

3. 無畏布施:「畏」是恐怖,身心不安,有恐懼害怕。能夠幫助他人離開一切恐怖,使他身心安穩,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

 

佛教小故事_香港.jpg

 

香港人樂善好施是世界公認的,曾經有份研究報告指出,2013年慈善援助指數世界排名榜,香港在全球13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17,當中曾捐款的港人比率更高達六成,位列全球第10,不過參與義工服務的比率只排第82。對忙碌的香港人來說,外財布施()比內財布施(身體)較容易落實。盡管如此,這份布施的心,令香港成為一個甚少天災的「福地」,大家一同珍惜這個地方。

 

筆者: 望秋

 

更多文章分享:福慧行

文章標籤

tinypoi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位妻子.jpg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了個故事:有個富商,娶了四個老婆。

第一個老婆伶俐可愛,整天陪伴在側,寸步不離;第二個老婆是搶來的,是個大美人;第三個老婆沉溺於生活瑣事,讓他過著安定的生活;第四個老婆工作勤奮,東奔西走,惟丈夫根本忘記了她的存在。

平日,商人一直很疼愛、重視前面三個老婆卻常常忽略了照顧第四個老婆。有一次,商人要出遠門,為免除長途旅行時的寂寞,商人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四個老婆,希望能有一個老婆願意陪同他一起前往。

第一個老婆說: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哩!

第二個老婆說:我是被你搶來的,本來就不甘心情願地當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個老婆說:儘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願受風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個老婆說:既然我是你的老婆,無論你到哪裡,我都跟著你一起。

於是,商人只有帶著被自己常常忽視的第四個老婆,開始了他遠行的旅程。

最後,釋迦牟尼說:各位,這個商人是誰呢?就是你們自己。

擁有四個妻子的丈夫,就是「人的意識」。

第一個妻子則是人的心,和我們形影相隨,生死不離。

它和我們的關係如此密切,但我們也容易忽略了它,反而全神貫注於虛幻的色身。

第二個妻子,是父母、妻兒、兄弟、親戚、朋友和僕傭。

人活在世上,互相疼愛,彼此思念,難分難捨。死神當頭,也會哭哭啼啼,送到城外的墳墓。用不了多久,就會漸漸淡忘了這件事,重新投身於生活的奔波中。

第三個妻子,無異於人間的財富。

不論多麼辛苦儲存起來的財寶,死時都不能帶走一分一毫。

第四個妻子,是人的身體。

人類疼愛肉體,不遜於丈夫體貼第四個妻子的情形。但若大限來臨,生命終結,靈魂總會背負著現世的罪福,孤單寂寞地離去,而肉體轟然倒地,也沒有辦法陪著。

 

筆者感想:

 

的確,現代人必須面對來自生活、事業、家庭、社交等不同的壓力,每天從早到晚忙忙碌碌,過著疲於奔命的生活,因此常常忽略自己的內心感受和精神需要。

 

然而我們就算有多忙,總不會忘記食美味的佳餚,用高級護膚品呵護自己的肌膚,可是卻忽略了心靈上的慰藉。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之後,精神生活的貧瘠的確是現代人的悲哀。

 

經常在新聞報導上看到家庭的不和諧、年輕人面對社交朋輩的壓力,打工仔對生活的不滿,老闆對生意經營的困擾...等等。心靈空虛,人與人之間矛盾重重、互相猜疑,在想不開的一刻,甚至發生悲劇,斷送保貴的生命。

 

 

那麼如何滋潤自己的心靈?我個人覺得,學佛修行是一個最好的方法,由個人的心口意三業做起,種下好因,善果自然成熟,煩惱也會轉化為菩提,世界也會變得更美好。

 

筆者:望秋

 

更多文章分享:福慧行

 

文章標籤

tinypoi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